许贵元
在扶贫攻坚、脱贫攻坚中,一些地方注重抓好经济扶贫、产业扶贫、生态扶贫、金融扶贫等,这固然非常重要和必要,但搞好“健康扶贫”也不可或缺、迫在眉睫。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和贫困地区,由于交通条件较差,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也比较简陋和薄弱,缺医少药现象不同程度存在,群众看病贵、看病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。这无疑是脱贫攻坚战中一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: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。实践证明,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。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,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。由此说来,“健康扶贫”是一项有温度的民生工程、生命工程和幸福工程。丝毫不可轻视和懈怠。
在基层调研中,这样的打油诗不少:乡村振兴好是好,就怕有病干不了;辛辛苦苦奔小康,得场大病全泡汤。这就警示我们:健康是本钱、是幸福、也是生产力。因此,把“健康扶贫”做好、做细、做实,做到群众的心坎上,更能让贫困地区的群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,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。
一是坚持政策导向,加大行政推动力度。从顶层设计着眼入手,政府要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向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的“健康扶贫”政策和规定。二是整合医疗资源,向贫困地区倾斜。要坚持全国“一盘棋”思想,统筹协调,健全服务体系,完善对口支援机制,做到精准帮扶,让贫困群众病有所医、医有所保。三是加大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力度,让利于民。开通向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绿色通道,对突发疾病和疑难杂症可先检查、先诊断、先抢救治疗,后办入院手续和交费等,千方百计缓解群众看病贵、看病难的问题。四是开展城乡互动交流。城市医疗卫生部门要经常组织医务工作者,深入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巡回义诊、就地义诊和上门义诊,组织好“送医送药送技术”服务活动,建立健康扶贫联系点,多形式开展卫生知识、预防疾病的宣传教育,提高群众的健康安全意识。同时,积极帮助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多培养造就一些“乡土医生”,以方便群众就医,实现“小病不出村”。